搜索
0今日 4693主题

收藏本版 |订阅

[江油旅游] 《青林口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简介》带你走进青林古镇

程派青衣 (乞丐) 发表于:2009-3-9 19:48:29|查看:166561|回复:16     [复制链接] | 来自四川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我所认识的符幼余老师

“这地方不大。有些人就算天天来,他最后还是一无所知。”和我刚认识、仅仅交谈了十几分钟,符幼余老师就这样很“冲”地对我说。我自然知晓,他所指的“有些人”是些什么人,但还是为他的狷介深深触动——符老师是一个有才华有个性的人。
儒家提倡“晴耕雨读”,符老师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他没有受过系统的、良好的教育,通过几十年从书本自学、向长辈问学、直到参加函授,拿到了农函大果树栽培专业的大专文凭,并曾经担任乡上的农技干部,是地方上小有名气的学问先生。
大约一年多以前,一个深秋的下午,我在青林口老街上拍照。走过红军桥头,老街上一爿打米店门口长条凳上坐着的一位老者,亲切地跟我打招呼,“小伙子,你拍的照片能给我看一下吗?”这位其貌不扬的老者,正是符幼余老师。
其实,符老师的年纪也不算大,他出生于五十年代中期,正当盛年。常年的操劳,使他面容黧黑,且有较深的近视,看起来超出实际年龄。一个农民,从年头忙到年尾、从拂晓忙到擦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种生活若是换了“肉食者”来躬行一番,会是何等的况味?春天百花盛开,符老师是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但却顾不上看风景,他要修枝、嫁接、耘田、施肥……;秋天是农家收获的季节,多少人又知道这收获背后的艰辛?符老师一家为鲜桃采摘、包装、称量、售卖,连续多日忙累到下午四五点钟,才吃上午饭;至于一年里的其他时日,也自有做不尽的农活,真是“农家无闲日”。要真正了解农民,不走到他家里,不跟他交朋友,是不可能的。
我和符老师偶尔会有一些文字上的唱酬。他是地地道道的“乡土诗人”,写的诗虽不拘格律、却清新自然,笔下是他自己实实在在的生活,不似我辈,往往无病呻吟。比如《农忙纪实》:“立夏三天遍山黄,畲草未除收种忙。拂晓朦胧割菜籽,中午又上打麦场。午后下地种玉米,夜乘月光风车粮。半夜三更去放水,黎明五点要扯秧。”又如《一九九七年春,连降十余日中雨,庄稼、果树严重受损,赋七绝三首纪之》(其一):“连日风雨过桃林,落尽深红只柳存。前日娇艳今安在?满园遍地是花痕。”再如《雪阻凉水垭》:“一夜北风大地寒,茫茫瑞雪落九天。万岭千山遍银妆,不知何处是桃园?”
多年以来,世居青林口的符幼余老师利用有限的劳作之余暇,搜集了有关青林口的大量文字资料。蒙他信任,曾托我将他保存的《青林口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简介》文稿打印成册。我为那些文字本身及背后的艰辛与执著所动,几次前往古镇相劝,最终获他同意,在“江油论坛”发布出来,冀望更多的人藉此了解真实的、曾经的青林口。


附:写给符幼余老师的旧作一首

傲骨问何自?陇亩许多年。先生语处,血雨浩渺怅投鞭①。物是人非代谢,将相王侯走马,只在白云边。花信离情后,柳色促新田。    陌上风、枝上绿、好家山。灌缨濯足②、咏成风月不论钱③。想见桃花灵颖,悟得仙翁雅意,一夜竟鲜妍。屈指无多日,笑语对香甜。
——水调歌头·答青林口符幼余先生以花事相告
青衣注:
①据符幼余老师家谱记载,其祖上本姓“苻”,为前秦王苻坚后人,迁居南方后,为避祸改“苻”为“符”,这里用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投鞭断流”典故。
②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指品行高尚的人的隐士生活。
③符老师先祖、清代进士符守龙在青林口文昌宫题有一联:“何以怡情?近水遥山堪入画;略能适意,清风明月不论钱。”

(更多精彩,陆续发布)

1.jpg (61.98 KB, 下载次数: 469)

符幼余老师和他的孙子(一)

符幼余老师和他的孙子(一)

2.jpg (56.96 KB, 下载次数: 470)

符幼余老师和他的孙子(二)

符幼余老师和他的孙子(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9 分享分享1 顶3 踩
江油论坛 因您更精彩!
 楼主| 发表于 2009-3-11 19: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沙发
青林口古集镇内貌及市营
邓天锡

青林口是一个年代久远、闻名川西北的古集镇,据有关资料记载,它始建于元末明初。经历了元明清以降的人口大迁移及社会变革,青林口逐渐繁荣兴旺起来。
场镇左侧人字山,像一面令旗;右边王爷山顶一株数百年的苍松,枝叶繁茂,形如凤凰展翅;镇东水茶坡似麒麟盘踞;下有豆地山一如灵龟昂首;镇街以巨龙之姿,领周遭山水于环抱,人字、王爷两山中的小溪汇入烟波浩淼的潼江,江水不舍昼夜由北向南流去。镇街横跨穿镇溪水,成丁字之形,新老二街,前临潺潺溪水,后倚茂林修竹,深谙“依山傍水宜人居”的中国古集镇兴建之法。从大石桥东场口(原名牛市坪)至南场口王爷庙(原名官房子)长一里有余。街房采用虚脚悬梁式,历经数百年人世洪波,迄今稳固如新。从合益桥(现名红军桥)至北场口土地庙陕西街长近一里,各家门户前均栽有阔叶梧桐,树径粗如水桶,整个场镇茂林掩映,遮天蔽日,只见青林不见场镇,故名“青林口”。
潼江两岸各有一坝,曰陈家坝、冷家坝,两坝隔江遥相斜对,鸡鸣犬吠相应,千亩良田土质肥沃,阡陌纵横。
古镇上连保剑、下达江彰,是川北通往川西、川中、川南各地的咽喉要道,原属梓潼县三区所辖,住户五百余家,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市场繁荣,领一时之盛。
古镇有锅厂三家,厂主分别是蹇少樵、黄清源、邓元忠;行栈两家,盐店一家,钱庄、当铺各一家,缫丝两户,银匠两户,铜匠两户,铁匠十二户,染坊四户,烧酒作坊两户,糖房三户,醋园四家,酱园三家,屠宰十一户,饮食旅馆十五户,茶房酒肆十六户。规模较大的日杂店有天顺荣、天顺奎、天顺贵、兴顺洪、大森店、永昌店、全发店、义合店共八户;中药店有义和堂、义林堂、同仁堂、福寿堂、广生堂、信林堂、济生堂七家。
古镇还是粮食集散地,每场粮食交易额可达二十万斤,最多一次曾创下二十五万斤之记录。
古镇还有川剧坐唱七处,耳濡目染之下,妇孺皆通,张口能唱;茶馆评书、四川清音、高抬艺术、劝善格言样样俱全。
凉亭子川剧坐唱及星罗棋布的夜市小吃摊为古镇平添了“星星倒映”夜景,其得名于众多卖小吃的摊点上的蜡烛在黑夜中灿烂如群星闪耀。据说有一天夜晚,凉亭子坐唱川剧,花脸邓元亮唱《杀船夺斗》一剧的张飞时,大吼一声,震倒了二十四小吃摊的抬灶,此事轰动了整个青林口,传为一时佳话。
古镇各种小吃品种繁多,其中较出名的有酒米汤圆、鸡蛋醪糟、荷包蛋、清炖蹄花、豆花素面、凉粉、片粉、合子粉、藕粉、活豆腐、豆腐乳、五香豆腐干,自酿村酒、烧腊、烤饼、春饼、火烧馍馍、椒盐锅盔、凉面夹饼、红糖饼子、白糖蒸馍、富油包子应有尽有,山珍野味、禽蛋肉类、烧炒蒸炖样样俱全,街头巷尾摊点密布,热闹非常。
古镇的三户糖房中数徐家最大最出名,所产糖食糕点可与成都、中坝产品媲美。
古镇土特产品异常丰富,木耳、杂菌销往中坝、成都、上海等地;桐油、松根售往绵竹、重庆一带;猪鬃销往重庆、顺庆(即今南充);石灰销往梓潼、剑阁;还有生姜、苎麻、土碱、蓝靛、杠炭、药材、毛皮、煤炭等重要物资,源源不断销往各地,称得上川西北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有人曾经对此评价道:“买不尽的青林口,卖不完的中坝场。”
古镇人杰地灵,儒雅辈出。八所学馆培养出一大批高品俊杰,如见于清代咸丰年间《梓潼县志》,曾受咸丰皇帝嘉奖“骂贼殉节”的冷庶;幼年曾随父在活佛寺待馆攻书的清代翰林李深甫;曾任龙安府府学、直隶绵州的大清乙酉进士符守龙、能书善画的文士李思骥等人,青林口各处庙宇都曾留下他们的墨迹。邓府进士、何府贡生、曾府廪生,可算是各领风骚。另外还出了一位川、康、滇三省驰名的镖师邓天王,他们都以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给当地人民留下了丰富的谈资。
青林口大建筑有五宫六馆,场口陕西街上的陕西馆,又名忠义宫,街上江西馆(万寿宫),正街湖广馆(禹王宫),下街广东馆(广福宫),场尾文昌馆(文昌宫)、火神庙(萤蜮宫)。
青林口有二桥,一为红军桥,原名“合益桥”,是由冷应林、冷应泰、邓成仁、邓元佐、冷端朝诸公于大清乾隆、嘉庆年间两次倡议募资修建;二是“铁索桥”,又名“桂林桥”,是由当地孀居的老妪邓桂贞首倡而建。
青林口有一观:即陈家坝旱坪山道教圣地“菁华观”。
古镇还有二庙:即老街场头石门坎处“观音庙”,南场口官房子“王爷庙”。
古镇还有四寺:张家沟的黄鹤寺、于清乾隆庚申年初春修建;辛家沟的辛代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陈家沟的宝林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冷家坝的活佛寺,建于明代。
另外,青林口还有七杆天灯,分别位于大石桥、石梁梁、桐子市、十字口、火神庙、凉亭子、陕西馆,按北斗七星布局,世称“青林口七星高照”,每当夜晚,星光闪烁,照破人间黑暗,极为壮观。令人可叹的是,这些先人之智,如今都仅存遗址!

一九九零年五月


1.jpg (66.63 KB, 下载次数: 405)

陈家坝

陈家坝

2.jpg (72.17 KB, 下载次数: 439)

古镇街面

古镇街面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20: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藤椅
    

尚德均

一九三五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红九军、红三十军胜利之师取道剑阁县所属的金子山、雷家河追击溃逃之敌,于四月初进入青林口。红军一方面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一方面发动群众分田分地,及时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为了唤醒民众、扩大影响,红军在场镇上的一些石碑、石柱及墙壁上刻写各种标语口号。
五月上旬,驻青林口的红军因战事需要,奉命转移。其中有一位红军女战士,因伤不能随队前进,便留在场镇上杨银匠家,后被还乡团查出,红军女战士毫不屈服,大义凛然,英勇就义于“合益桥”南头的木柱上。
解放后,青林口人民为了缅怀英勇就义的红军女战士,要求政府将“合益桥”改名为“红军桥”,作为历史性纪念。一九五六年,经江油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将“合益桥”改名为“红军桥”。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八日,江油县革命委员会刻立石碑于桥上,将红军桥列为“江油县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二年一月,江油市人民政府再立石碑于桥上,宣布“红军桥及石刻标语”为江油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桥是连接青林口新、老二街的纽带,始建于清代,系三孔石拱桥,历史悠久、做工精细。清代咸丰年间编修的梓潼县志对合益桥两次修建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第一次是在清乾隆年间(公元一七九一年),建的是一座“飞檐列栏、丹蕧浩瀚的大型木桥,上有桥亭,能供步、骑、车、轿通行,名曰“合益桥”。嘉庆庚申年春,因“教匪跳梁,桥毁于火灾”,给当时的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事在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青林场,东通保剑、西达江彰,步骑车轿往来辐辏,通衢也。场列两岸,中隔一溪,至夏潦涛汹涌,行者病之。”可见当时此桥的重要。青林口本地物产极其丰富,有大宗的粮食、油菜、煤炭、木炭(俗称“杠炭”)、石灰、木耳、杂菌、棕榈、蚕丝、生丝等外销各地,是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中心。鉴于上述情况,当地有识之士吸取木桥被火烧毁的教训,倡议在原址重建石拱桥,以求一劳永逸。因工程浩大,集资困难,县志记载道:“倡捐设会,积资数载,不惜重研缓顿,求诸四方,共镶阙美。”仅筹集资金就历时八年之久。于清嘉庆戊辰年(公元一八零八年)春动工,采石于东坡。次年春建成一座三孔石拱桥。桥高七点八米、长二十三点七米,桥面宽六点五米,板石铺面,条石作栏,两头街面为引桥,十四步石阶分两层上至桥面。中拱高于左右两拱,临河上游一侧,镶有半悬空的精雕石鼋龙一头,其头向下游、尾朝上游,整座石拱桥耗资二千余金,仍依原名为“合益桥”。
桥上的亭楼据实物论证及文献考查,属晚清时补建,亭楼全为木结构建筑,取跃山式以大排架相连,在两低一高的三块桥面上,因势布局,相映得体。中间高楼与两头敞厅式建筑相连,桥头建有双层飞檐牌坊,两侧檐口伸向桥外,以高楼为中心,两侧飞檐八角向空,阁楼造型精巧,气宇轩昂。飞檐尖角各悬风铃一只,微风轻拂,清脆之声不绝于耳。高楼顶部有造型小巧的宝顶一座,阁楼四面均为镂空花格窗户,楼下方有双扇红漆大门一道。整座桥楼分别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少数浮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木柱全漆朱红色,大门右侧以半悬空式临河飞架神龛一座,供奉镇江、文昌神像,龛头悬吊铁钟一口,桥北紧邻粤闽会馆,更显美丽壮观。
此桥自建成算起,历时一百九十个春秋,历经地震及特大洪水冲击,仍安然无恙。解放前夕,桥楼、桥面、石级海底均不同程度受到破坏,亟待维修,而在国民党统治时,已将桥的公产提卖,再也无力进行修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乡两级有关部门多次组织维修,采取了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方能继续利涉行人直到如今。
以上材料仅供参考,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掌握材料不多,有些问题仅靠回忆所及,难免挂一漏万,疏漏差错之处,敬请知情者多多指正!

一九九零年五月


红军标语一.jpg (50.19 KB, 下载次数: 480)

红军标语一.jpg

红军标语二.jpg (77.14 KB, 下载次数: 450)

红军标语二.jpg

红军标语三.jpg (75.77 KB, 下载次数: 459)

红军标语三.jpg

红军标语四.jpg (80.19 KB, 下载次数: 460)

红军标语四.jpg

红军标语五.jpg (52.05 KB, 下载次数: 373)

红军标语五.jpg

红军标语六.jpg (70.64 KB, 下载次数: 347)

红军标语六.jpg

红军桥一.jpg (68.23 KB, 下载次数: 326)

红军桥一.jpg

红军桥二.jpg (47.69 KB, 下载次数: 316)

红军桥二.jpg

红军桥三.jpg (75.34 KB, 下载次数: 314)

红军桥三.jpg

红军桥四.jpg (67.2 KB, 下载次数: 309)

红军桥四.jp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22: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板凳
14# 独步天涯

古镇周围几个庙子基本上都没得了,除了红军桥,只有火神庙和文昌宫还有点形状。其实我比较喜欢那个红军桥头的粤闽会馆,地震前还爬上戏台去看了下,但上周去的时候,看见那把梯子都烂了,想上去也不行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17: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报纸
    

马国栋
口述
尚德均
整理

青林古镇由两条河街组成,两街之间有一条溪水相隔。清乾隆辛亥年间,溪水上建起了合益桥之后,方使两条街贯通相连。当地群众习惯称桥南的街为“老街”,桥北头的街为“新街”。新街正中一段街面上,左低右高,上下相差近一米,自然形成上下两段,分别又称“上街子”、“下街子”,上街子较长,占整个街面三分之二,下街子占三分之一。这一段奇特的街面上,建有长四十多米、宽三米有余,纵跨上下街子的“凉亭子”一座。所谓“凉亭子”,顾名思义,也就是一座四面通风能遮阳蔽雨的空架房子。凉亭形似“人”字,上覆青瓦,与现在有顶棚的集贸市场有些相似,这样长跨十余间街房的过街凉亭,在解放前省内外均不多见,是青林口一大景观。其建筑结构也很别致,整座凉亭面积约140平方米,全部为木结构建筑,以十一排扇架穿连而成,但只在下街子一侧立了十一根木柱,上街子一边不见木柱。原来,它巧妙地利用上街子每户门前的檐柱,把凉亭扇架的抬梁穿进檐柱,以檐柱替代了应设的木柱,如此既不影响每户人家进出,又显得宽敞美观。凉亭檐口与住户的檐口交会之处,以石涧石槽将水分几个大段引向下街子流出,使亭内视野开阔无障碍,完全成为一能蔽雨遮阴的宽敞场地。凉亭子还有一别致之处:利用下街子一侧十一根木柱,在距地面约60公分处,以宽约15公分的木方穿连,既起到了扇架横向相连分解重力的作用,又成为下街子的栏杆,也给休息的人们设置了天然座位,故而群众说,“凉亭子内有万年板凳。”
凉亭子的南头,高耸天灯一盏,直插云霄。十余米高的杉木作灯柱杆,立于一米高、六十公分宽的圆形石座上,杆顶端固定木滑轮。每当夜幕降临,人们点燃一盏特制的油灯,利用挂在木滑轮上的绳索,将天灯送上杆顶的铁锅下面,灯光划破暗夜,远在四公里外的朱家桥坝上也盈然可见,无月的夜晚,天灯更是晚归的人们心上的期盼。
凉亭地处商业闹市区,缓解了古镇市场摊点稀缺的矛盾,建成后更成为集镇商贸活动的中心。上下街子店铺林立,每逢赶集,凉亭内摊点鳞次栉比,人头攒动,南来北往的客商摩肩接踵,商品门类纷繁庞杂,小贩的叫卖声、茶旅餐饮的迎客声、交易买卖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凉亭子的夜市更具情趣。当夕阳西斜,夜幕降临,为了养家糊口的小商小贩,不顾白天的劳碌,再度进入凉亭子。上下街两厢的坐商店内灯火通明,凉亭内小商贩的摊点上,纸灯笼、亮壳子摇摇晃晃地发出微弱的灯光,一亮一暗,映射出世态炎凉。那些走南闯北的行商走贩,不知为何,更钟意这下里巴人的凉亭子夜市,只见三三两两的客人,进得亭来,品茶小酌,谈天说地,羁旅的愁思,在这一刻得到纾解。亭内小食摊点以张汤圆、文粽子、魏饼子、谢氏兄弟卤制烧腊以及白小鸡等更擅胜场,深受顾客欢迎的马聋子糯米糖糕也是老少皆宜的佳品。茶馆内还有说古道今的评书夜场,独具特色的川剧围鼓坐唱。提着篮子游亭串店的小贩“五香瓜子”、“油炸蚕蛹”、“香酥胡豆”的叫卖声把夜市推向高潮,也有些“运气不佳”的赌徒,垂头丧气踽踽街头……。夜市在喧沸中慢慢冷却,人们意犹未尽,等待着明日的晨曦。
此亭建于何时,现已无法考证,毁于民国二十年(公元一九三一年),毁败拆除后,再无人问津。

一九九零年五月七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6: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地板
    

陈昌裕
初稿
符幼余
整理

青华观原名“菁华观”,坐落在场镇西面、即潼江西岸陈家坝中央一稍稍隆起的山坪(当地名曰“旱坪山”)之上,距场镇约半华里。道观坐西向东,后依大山,前临平坝,居高临下,气势雄伟。站在观门,阡陌纵横的田野,一望无垠。陈家坝三面环水,潼江河就似一条玉带绕坝而过,青林口老一辈文人墨客所谓“青华观后是翠青山,前有玉带水”就是这个意思。据该观挖掘出的青花瓷坛(盛和尚骨灰所用)上字迹考证,道观应建于大清乾隆年间。
出青林口西场口(水港子),过吊桥沿石板小路经过陈家坝约15分钟即到青华观,道观占地面积约440平方米,系木结构建筑,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每个翘角上吊有小铁钟一口,微风吹动,清脆悦耳。道观四周粉壁围墙,围墙内外古柏参天,绿树成荫。
从观门前坡下,沿石阶而上直达山门,正中是正殿大门,正殿上方是一匾额,上书“青華觀”三个约1.5米见方的大字,字体美观大方,刚劲有力。大殿正中是“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左边塑的是牛王菩萨,右边塑的是龙神。向天井是灵官菩萨,天井后约40平方米的空地,立1.5米高巨钟一口,每逢晨钟响亮,十数里外皆闻其音,左边有石碑一块。天井右侧是碧山殿和三光殿,左侧为客房。殿门上有匾一道,上书“好生代传”四字。过天井是大殿三间,中间神龛高1.5米,塑老君、夫子、佛祖三神像,大殿左侧是观音菩萨,右侧九天玄女,塑像端庄秀丽,奕奕如生。再往后是武圣殿,正中供奉武圣帝君关羽,周仓关平侍立两旁,不怒自威。其余为道士丹房、香客的客房及厨房等。
青华观一九五一年在“四大运动”中全部被拆毁,改为生产队集体保管室至今。

一九九零年八月四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9: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7#
    

符幼余

辛代寺位于青林口北面,距场镇约2华里,出北场口沿到辛家沟的石板小路步行十几分钟即到。
辛代寺现仅存遗址。据七十高龄的赵民林老人追述,他曾亲眼见寺里古磬,上面的文字标明辛代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可惜寺里巨钟古磬均毁于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所以具体时间已无从查考。辛代寺的得名,据传是因建寺时辛、代二家为最大施主,辛家是当地富豪,代家则有一位翰林学士。
庙宇建于一稍高的小山包上,气势雄伟,占地面积约3亩。
寺庙坐西向东,呈一正两侧式。正殿的匾额是“大雄宝殿”,供奉如来佛祖,两侧金刚、罗汉,造型姿态万千。左侧是武圣殿,武圣帝君关羽端坐当中,关平周仓侧立两边。右侧前殿供奉“碧山娘娘”,后侧为观音殿,高悬“雾洒尘寰”大匾,塑像形象逼真,端庄秀丽。再后面依次是“送子娘娘殿”、“龙神殿”、“牛王殿”、“马王殿”,塑像造型各异,各具风采。侧边各设厢房数间。庙里巨钟古磬堪称“双绝”,每逢晨钟响起,山谷回荡,仙音袅袅,声达数里之外。大殿庭院对面有一戏台,以供庙会时唱戏所用。
寺庙前面小山下是发源于紫前垭的一条小河,小河两岸松柏夹岸相映。河上建有一座单孔石桥,与对岸通往雷家河、金子山的古道相连。河水绕庙而过,使庙宇三面环水,在苍松、翠柏、黄连古树的衬托之下,更显秀丽壮观。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日,是辛代寺观音菩萨、碧山娘娘庙会,香火非常旺盛。除邻近各乡的善男信女之外,百里之外的剑阁、梓潼、中坝、绵阳等地也有很多香客不辞跋山涉水前来朝山拜佛,庙会往往十日不散,给青林古镇也倍添喜气。
大清道光辛巳年(公元1821年),辛代寺毁于火灾,后由本寺主持广顺长老之徒孙元洪和尚化缘募资,重修宝刹,再塑金身,现有重修时的石碑尚存。
公元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之时,巨钟古磬毁于一旦,庙宇周围的松柏古树也未能幸免,被砍伐殆尽。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辛代寺庙宇被彻底拆毁,至今仅存遗址,令人不胜唏嘘!

一九九零年八月三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9: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8#
    

陆朝端
初稿
符幼余
整理

活佛寺位于青林口南面,建于王爷山山腰,距场镇约2华里,出南场口沿着到冷家坝的石板小路可到。
相传,有一位陕西籍老和尚,携带《金刚经》、《华严经》、《大乘经》三部经书来到本寺,每日诵经念佛,后染病不愈,端坐而化,本寺僧人将其肉身塑为坐像,人称“活佛”而得名。

庙宇坐东向西,周围松柏参天,将庙宇掩映在茂林深处。林荫山径隐约可见飞檐翘角,叮当不绝的风铃声,伴随着寺庙的暮鼓尘钟,颇有深山古寺的森严气度。
根据庙内巨钟上铭文,可知寺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沿三十二道石阶自下而上直达山门,山门外八字粉墙上画着两只下山虎,吊睛白额,黄斑灿然,形态呼之欲出,画工精美绝伦。
进得山门,是大佛殿,三尊古佛映入眼帘,护法天王韦陀及十八罗汉威武森严,左右两边壁画是八仙。二进殿宇东有文殊骑青狮、南有普贤坐白象、西边慈航普渡乘狮吼、北面五顶佛祖跨麒麟。三进殿是活佛殿,活佛塑像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其后是老君殿,侧殿供奉送子观音,十二元觉神像,观音殿的对联是“慈航开普渡,观音见如来”。大殿右面是文昌殿,供的是文昌帝君,左面是牛王殿、马王殿,供的是牛、马二王神像,再后面是地藏王菩萨,其余为僧人寝房及客房。
庙后有一股茶盅粗的泉水自岩石中涌出,清凉无比,四时不竭。活佛寺的僧侣及周围的庄户人家皆饮其水,源流自今。
古刹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清代翰林李深甫的父亲李春山在寺内设馆教学,曾在粉壁上题诗二首:

(其一)
砚田生计两无期,暂借禅院作讲闱。
懒息久问生讷答,怜才不让佛自悲。
鸟鸣古寺天初晓,人生春风日已西。
唯语庭前桃李树,赏心端不负良时。
(其二)
桃李芬芳正及时,栽培可惜无多期。
随缘遇语三声气,讲学暂称一字师。
但愿尔生多努力,手拿白纸赴京梯。
挥鞭走上长安道,万里行程终易知。

后来,另一位先贤史光先也在该寺教书,并题诗一首:
青风飘桂殿,霁月照花宫。
渔人溪岸北,归客旅途东。
祖离先师慢,佛灯一点红。
耳听樵上雨,目睹林间风。
以上题咏可以侧证当时活佛寺香火鼎盛。寺庙几经维修,山门外石阶下面左侧立有高八尺的明朝崇祯十二年维修庙宇石碑一座,右侧立有高五尺的清道光五年维修庙宇石碑一座。
民国十二年十月三十日半夜,活佛寺失火,经当地群众奋力抢救,仅救得活佛殿,其余建筑均被烧毁。
四十年代初,剑阁人陈国武来本寺出家。他在成都昭觉寺受戒回寺后,四处化缘募捐,当地群众也极力施助,才又将该寺重新建成。
重建后的活佛寺,直到解放后搞集体化时,庙宇大部分被拆去,材料用于修建生产队保管室,现仅存数间厢房。

一九九零年八月四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9: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9#
    
符幼余

宝宁寺位于青林口东北面,距场镇约10华里,沿途风景秀丽,景色怡人,令人流连忘返。
出青林口东场口沿到云集的公路行约五分钟,便是长塘堰。下公路顺左手过堰埂,踏着田间小路向北前进,长塘堰便出现在你面前。长塘堰河道长约半华里,因其狭长而得名,两岸芦苇丛生,夹岸相映。碧绿的溪水清澈见底,游鱼在水中自由往返,偶有一两只翠鸟惊起,歇在芦苇上,倏尔又飞向远方,芦苇犹颤个不停,大地宁静安谧。此时,若驾一叶扁舟,游荡于秋水芦花之中,该是何等的平淡素雅!
走完长塘堰,溪水突然一拐,把你的视线导向左首——那里是溪水源自的山谷,也即是通往宝宁寺的陈家沟。谷口两旁巨石空悬,箐竹丛生,极其狭窄险要。由于地势的升高,溪水也随之提升丈余,上游缓缓而来的水流,到这里突然奔腾倾泻而下,气势恢弘。
小路伸向谷口左侧一孤悬数丈的巨石之下,巨石形如虎口,令人望而生畏。陆路忽然走到尽头,眼前是溪水相隔,串串银珠在岩石间曼妙曲折,滑向行人跋涉而来的方向。无须担心前行无路,河中自有巧津。原来,古人在河中立下1.4米高、0.30米见方的石桩以为代步。每桩间隔0.4米左右,人行其上,快步者跳跃而过,故俗称“跳磴子”,石桩亦名“碇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超智慧。过了“跳磴子”,小路沿着小溪右岸继续向上游延伸。山谷两边坡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溪河两岸绿树成荫,道旁山花四季如新,洁白的百合、火红的闹阳、金色的野菊、兰色的紫蝴蝶、黄白相间的金银花,观之不完,赏之不尽,林中百鸟争鸣,花艳草青,令人心旷神怡,陶然忘忧。
对岸山上有一个大庄子,住有二三十户人家。从山下仰望上去,只见一条羊肠小道崎岖蜿蜒通向茂林深处。若是在秋天,一团团、一簇簇红叶点染山径,真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唐诗意境。
转过前面山嘴,远远可闻淙淙的流水之声,溪水流泻至此,自然形成一个小型瀑布,瀑布跌落处年久时长,形成一深潭,溪水奔泻而下,其声响彻山谷,故而得名“响水塘”,虽无李白笔下“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浑气势,却也清新自然,不失其朴拙本色。
过了响水塘,宝林寺遥遥在望。寺庙坐落在北面坡上的半山腰,因山形气势磅礴,山脚临溪谷处突有一峰高过山腰,一跃而起,故有人说宝宁寺山形似一匹马,寺则端坐在马鞍鞒上。也有人说宝宁寺山连绵起伏,昂起之峰突兀,正如巨蟒盘旋,寺正好位于蟒蛇胸部。宝宁寺的风景,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景化万端,寺扼胜境。其实龙也好,蟒也罢,景自心生,各人本应有自己心目中的风景,不必盲从他人,也不必拘泥于前人,此当为观景之要旨。
游人过清溪,踏石级,沿着山径来到庙前,庙门右侧有一株四人合围的大蒙针树,其树四季长青,枝繁叶茂,树冠似一柄巨伞,数里之外都能看见。庙宇坐北向南,山门外有一高约数丈的天灯桅杆。进山门左右两边塑的是韦陀、护法诸神,其后依次是过厅、小天井,天井栽有一株葡萄,藤粗寸许,绿意盎然。天井后是正殿——大佛殿,供三世佛祖,左侧供奉护花神像、南海观音、文昌帝君,右侧供奉菩提老祖、灵官菩萨、牛王菩萨,神像或生动活泼,或威武庄严。
庙门外立有石碑四座,至今完好无损,据碑文记载,寺名取意于“如来宝筏灵应不败”。“宝宁圣境”碑记载该寺始建于大清乾隆五十八年,嘉庆十年维修,立碑于嘉庆乙丑年孟冬月二十日;“同结善缘”碑立于嘉庆十五年十月十五日,记载了当年再次维修该寺的情况;“永志千秋”碑立于清同治甲戌年季冬月二十二日,记载了同治十三年第三次维修的情况;“重建碑记” 记载古寺曾毁于火灾,光绪三十三年重建,仲秋月黄道吉日立碑。几经维修,毁而复建,四道碑文可以证明,清代宝宁寺香火是十分旺盛的。
宝宁寺群山环抱,颇得“深山藏古刹”之妙,每逢节日盛会,众多香客既朝山拜佛,又沿途观赏风景,是方圆数十百里一绝佳去处。
据七十高龄的冷少万老人忆述,由于古寺处于深山,在“十年浩劫”时庙宇、神像仍完好无损,直到后来宝宁村修村办小学,寺庙才被拆到罗家垭建了学校。“劫后不余生”,这应属另一种遗憾吧?
一九九一年四月二日


长塘堰.jpg (55.55 KB, 下载次数: 118)

长塘堰.jpg

跳磴子.jpg (85.49 KB, 下载次数: 125)

跳磴子.jp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楼主| 发表于 2009-3-19 19: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10#
    
王书之

文昌宫位于火神庙正对面,原名魁星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翌年竣工,石碑碑文及中层横梁记载均可佐证。
大楼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有魁星点斗塑像,赤发朱衣,独占鳌头,令人望而生畏。中层是文昌帝君、武圣帝君、仓颉夫子,威严肃穆,传说上述四尊神像系同一棵树之材雕成。下层是文昌行宫。文昌楼每层的横梁、穿方、木柱上布满古时名人书写的大字匾额及木刻对联。其中一道厢门门方上镌刻的对联至今尚存,系大清乙酉科进士、龙安府学政符守龙亲笔题写,上联是“何以怡情?近水遥山堪入画;”下联是“略能适意,清风明月不论钱。”两厢及前后窗心原有当时名士符守龙、李思骥、何润林等人的诗画题咏。文昌宫向街道的房檐下有一横匾,长匾平面由木棂镶成,正中是“代天宣化”、左边是“忠义参天”、右边是“禹粟传书”,一匾三视,文义各不相同,设计巧妙,独具匠心。由此可见旧时文风之盛。文昌宫大楼系木架结构建筑,造型美观大方、宏伟壮丽,飞檐翘角瓦铺琉璃,四角搬爪上饰镇脊瓷品。雕梁上人物栩栩如生,鸟兽龙飞凤舞,爪角下吊悬小巧铁钟,微风吹来,发出悦耳的叮当声,听之心旷神怡。
文昌楼与火神庙之间通道上,保存红三十军长征经过青林口时留下的宣传碑石七道,弥足珍贵。
文昌宫后依王爷青山,前临潼江流水,茂林修竹,极具地方色彩,但年久失修,虽经保护,但仍欠完善,群众期待党和政府大力复修,确保珍贵文物和文化遗产传之后世。

一九九零年五月六日


远眺文昌宫.jpg (62.39 KB, 下载次数: 136)

远眺文昌宫.jpg

文昌宫路口.jpg (54.92 KB, 下载次数: 129)

文昌宫路口.jpg

符守龙对联.jpg (48.11 KB, 下载次数: 126)

符守龙对联.jp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油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cxx1112c

版权所有:江油市图图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蜀ICP备19040267号-2 川公网安备 51078102110006号 经营性ICP:川B2-20200096

下载APP

找站务

申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