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点滴(五)
那个缺粮食吃的年代,除了种南瓜还种红苕。种南瓜是小大小闹,种红苕是大规模生产。红苕当主粮”五折一”,也就是5斤红苕抵1斤主粮。山坡上旱地里都种红苕。还记得栽种红苕时的农谚:“四月种苕结蛋蛋,五月种苕长蔓蔓"。“横裁红苕竖裁葱,四五片叶插土上”。“一窝红苕一把灰,红苕结成一大堆”。这些农谚总结出种红苕高产的经验。望着那长势喜人的田田红苕地,看见路边的石桥版上用黑木炭写的一首赞美红苕的小诗:“青藤贴地面朝天,脚踏实地不高攀。根底大小不外露,凭己之力度荒年”。公共食堂,除了吃白菜青菜牛皮菜外,最好的食材就是红苕。红苕收获季节,食堂就是蒸扒红苕,偶尔红苕稀饭,红苕馍。蒸扒红苕安人头用称称。大人8两,小孩半斤,我们家6个人,那晚夜饭分到了4根半红苕,我虽小也饿但舍不得偷吃一口。在那个年代是”红苕稀饭红苕馍,离了红苕莫法活”。1960年的深秋,红英饥饿晕倒时,村民唐生把犁地捡到的半节子,助头口子红苕送给其充饥,两人因此结缘。红英主动表白后,唐生因自卑未敢接受,最终在红英的坚持下两人终成眷属。 在当时对盛产红苕的三台县射洪县到江油找饭吃的人,江油人戏称他们是“青藤公社长藤县,竹筐淘米手拿饭”的人。
时光荏苒,社会变化翻天覆地。当年曾是救灾粮的红苕成了香饽饽。去年的冬天路过江油市中坝的鱼市口,见一位70岁左右带着眼镜的老翁在买烤红苕,他有才气。耳边响起他的声音。
"冬临街头人觉冷,忽见路边热气腾。香甜一缕勾食欲,炭火炉内烤薯红。" 红苕不仅能充饥,也带来了沧桑的回忆,承载着美好的爱情。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