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绽放的力量 ——奋战在芦山抗震救灾一线的志愿者群像 张宝印 刘永华 杨雷
■新华社记者 张宝印 刘永华 杨雷 在芦山震区的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在芦山震区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能发现志愿者奔走的足迹;在通往芦山震区的每一条道路,我们都能看到志愿者前行的步伐。
志愿者,是芦山地震灾区一支重要的抗震救灾力量。
(一)
北京、山东、广东……
飞机、汽车、徒步……
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像一条条小溪在芦山汇成巨流。
20日晚,来自四川煜祺义工联合会的李胜和同伴们正在路上徒步急行军。从雅安到芦山,他们整整走了7个小时。
李胜来自四川绵阳江油市。2008年,这里是汶川地震的受灾地区之一。“我们经历过地震,有一定经验,距离芦山也比较近,我们想竭尽所能帮助我们的同胞。”李胜说。
地震发生后,正在家中休假的北京军区27集团军某旅藏族士官达吉花600块钱连夜包车从成都赶到雅安,紧接着又徒步走到芦山,以志愿者的身份抵达灾区。
志愿者不问出处。据芦山县团委负责人胡玉婷介绍,截至4月24日,仅在芦山县团委登记过的志愿者已达4000余人,还有一些志愿者没有登记直接赶赴受灾严重的地区。
4月24日,来自山东潍坊的52岁志愿者谭瑞霞,正在太平镇为受灾群众发放物资。得知芦山地震后,谭瑞霞于20日只身前往灾区。在去往成都的路上,谭瑞霞结识了十余位同赴灾区的志愿者。抵达芦山县时,这支队伍已经发展为26人。
“不用过多的语言,‘志愿者’三个字就可以让我们走到一起,风雨同舟。”谭瑞霞说。
(二)
晨光、细雨、星夜……
芦山、天全、宝兴……
地震灾区的每个角落,总会看到那些佩戴着标识的志愿者,总会遇到一支支奔波忙碌的志愿者队伍。
唐淇是灾后第一批志愿者之一。一年前,作为“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项目的参加者,唐淇大学毕业后志愿到芦山县双石中学当美术老师。地震发生后,“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项目32名志愿者第一时间走上街头,开始志愿服务。
“地震后的第一天,我们都在忙着清理废墟,疏导交通,一整天没有吃饭,晚上就睡在椅子拼起来的‘床’上。”唐淇说。
4月23日,来自安徽阜阳的4名志愿者来到宝盛乡。望着高耸的山峰以及山腰上一片被开垦的土地,他们决定攀上高山,去看看那里村民的情况。
经过3个小时的跋涉,他们终于听到了村民的呼唤:“这里有位老人骨折!”简单检查后,来不及休息,他们又再次下山,将这个消息告诉附近的解放军医疗队。
“在展开进村入户排查治疗前,很多伤员都是志愿者送过来或通知我们的。”成都军区成都总医院医疗队医疗组长谢金标说。
一位位志愿者在帮助受灾群众的过程中,还把目光投向灾区的未来。来自甘肃西部爱心公益社的赵林打算援建乡镇学校的图书室、电教室;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志愿者杜嘉鑫打算对部分受灾严重的家庭进行一对一资助……
(三)
胸章、袖标、红绸带……
行囊、背壶、方便面……
在地震发生后的日日夜夜里,志愿者们克服重重困难,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手拉手顽强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在宁波从事摩托车修理工作的志愿者何应海,第一夜是在简易帐篷里度过的。
夜里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简易帐篷里,不时有水滴落在何应海的身上。何应海只得裹着雨衣,蜷缩在帐篷的一角。凌晨3时,何应海再次起床,卸载刚刚抵达的救援物资。
“虽然很艰难,但我始终感觉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那就是灾区群众的殷切希望。”何应海说。
1993年出生的李颇玉来自北京,是南京邮电大学的一名学生,他的父母都是第二炮兵的军官。得知地震后,他瞒着父母悄悄来到灵关镇进行志愿服务。抵达后,他才给妈妈打了电话。
“父母虽然很担心,但是很支持。他们觉得我应该有这样的历练。”李颇玉说。
人,在这里长大;家,在这里放大;爱,也在这里博大。
24日,来自江苏连云港的志愿者桂园带着志愿者小分队走入地处偏远的芦山县清仁乡,为这里的村民分发救灾物资,全天搭建了20顶帐篷。
这一天,是桂园的生日。晚上,桂园和队友们找到一个已经残破的小桌子,没有晚会,也没有蛋糕,更没有蜡烛,大家在漆黑的夜里用手机屏光算作生日蜡烛,掏出能够掏出的最好的干粮摆成圆形,这就算是生日蛋糕。
“32年来,这是我最难忘、最珍贵的生日。”桂园说。
(新华社四川芦山4月2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