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美丽 》
“秋风起,秋风凉。。。。。。”妈妈一边专注地扎着鞋底,一边唱着多年前的老歌。坐在对面的儿子一边玩着手中的折纸,一边跟着妈妈学唱歌。就这样,母子各自干着各自的事请,好像都忘记了对方的存在。那么的安静,那么的专注,那么的亲切。这情景,在多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真让人感慨万千。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心中响起这首歌,母亲慈祥的面孔和那埋头专注的扎鞋底的情景,总会浮现在眼前。令人不忍放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妈妈虽然已经离开孩子十多年了,但在儿子的心中,妈妈的音容笑貌,就从来没有消逝过。
妈妈离去的时候,儿子因为在外地工作,未曾赶上与妈妈面别,这使儿子直到今天心中都还感到“不安”。记得那天,也就是妈妈离世的第二天,当儿子赶回久别 的家中之时,不知怎的,一个七尺男子汉,踏入家门还来不得说一句话,就嚎啕大哭了起来,眼泪怎么也忍不住,那样子,简直就像一个三岁小孩儿一样。哭得那样的“纯真”,哭得那样的“痛快”,让儿子终生不忘。那情景,就是在现在回想起来,也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儿子的心中,妈妈生得十分“美丽”:个子在四川女人中间应算是“高个子”了。身材就是当今时代女人们所追求的“那种”。面目清秀,端庄慈祥。在儿子的心中,完全就是“慈母手中线。。。。。”中的慈母。
妈妈十分勤劳,节俭。为了操持一家人的生计,妈妈起早摸黑,忙里忙外。身上的“围腰”就从没离身。全家人脚上穿的鞋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妈妈的手很 巧,做的鞋子十分的好看,时常都有人到家里讨要妈妈“设计”的“鞋样子”。儿子常常为此感到十分的骄傲。儿子是家中的“幺儿”,更受妈妈的宠爱。在孩子的 记忆中:不管做错了什么事情,妈妈从来都没打过儿子一下。
人们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如今儿子已与自己个头一般高了。对妈妈的思念之情也是越来越深。可能大家都不相信,就这样的一个“恋母”的儿子却很少到 妈妈的坟上“添土”。佳节之时就从来没有给“九泉之下”的妈妈点几柱香,烧几张纸。这可能在旁人眼中会被视为视为“大逆不孝”但儿子却从未为此“心虚神 疑”过。儿子还清楚地记得:妈妈健在时曾多次骄傲的在邻居街坊面前说过的话:在家里孩子们从未与妈妈吵过架,更别说当着邻居街坊的面了。家里的事情,只要妈妈吩咐过的,孩子们大都会自觉地“按质按量”的完成。最值得妈妈在邻居街坊面前骄傲的是:孩子们从未在妈妈面前相互说长道短,或子妹互貶。这与邻居街坊家中经常的“大吵小闹”,甚至是“打架骂街”的“家庭内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妈妈的形影都时时刻刻萦绕在儿子的心灵之间。每当看见呀呀学步的孩子和白发苍苍的老人,妈妈的身影就会立即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不知怎么的,在一家三口的饭桌上,自己也变得“唠叨”起来,总喜欢向儿子谈起奶奶做的饭菜是如何如何的“好吃”。。。。。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自己也“老了”吧!这真是:今为人父母,才知娘辛苦!
好像大家都是“孝子”,好像大家都在“尽孝”。你看那山野坟前墓后,你看那庙宇香炉跟前,大把大把的纸钱,大捆大捆的香蜡,火苗冲天,烟雾缭绕,。周围的人们个个喜气洋洋,干劲冲天。一把更比一把大,一柱更比一柱高。唯恐自己因此时的“表现不够“而留下不孝之名。,哪曾想到的是为了对自己曾经的“不 孝”补以忏悔。哪曾想到的是为了让“死者”灵魂安心泉。
当然,逢临节期,亲朋好友来到已故亲友墓前,借以“情香义纸”聊表活人的哀思也无可非议。但我想:最大的“尽孝道”应该是在人还活着的时候。
再过几天,龙年的春节就要到了。天,还不时地下着纷纷细雨。看着一手打着雨伞,一手提着“香蜡钱纸”的行人匆匆地来往于泥泞的小街。儿子的心里不由就又想起了这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