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旧文,再回味一番。。。。。。。。。。。。。
人间芬芳四月天,又到了辛夷开遍山野的季节,踩着春天的脚步,呼吸着山野的馨香,山泉户外一行十四人前往海拔二千余米的吴家后山——据说那里一步一景的辛夷花开得正盛。
:P吴家后山位于大康镇旱丰村九组,距江油城区28公里,因山上人家多姓吴,传说是清代名将吴三桂后裔而得名,又因一首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而闻名于川西北。吴家后山因有着完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素有“江油神农架”之称。其环境的生态性,人文景观、历史底蕴的丰厚性,景点的多样性和季节的特色性,形成了九环线上一年四季都有看头的旅游链,吸引着成都、绵阳等地的游人留恋往返。我今年是第三次来这里。山还在,人不同,这次多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走到一起也是缘分,亲近大自然,欣欣然而乐焉.
:P来到桂溪才早上七点多钟,谷口山风咄咄逼人,大家战战兢兢过沙窝村吊桥,一条蜿蜒的盘山路领引着我们步步向上, 透入鼻息的是一路沁人心脾的清香。满坡的油菜花恣意盛开,那是沉睡一冬对收获的渴望;迎春花象蝶,象一群黄色的精灵,舞累了齐刷刷排着队旋在枝条上歇憩;一树梨花如雪,开在农舍崖边,素雅高贵中写满田园生活的理想;还有更多不知名的小花朵,拼命为春天增添着多样的色彩。带露的清晨,你仿佛可以听到花开的细微声响,那是多么热切的渴望,迎着春天,尽情释放活力。林峰村----好一段林峰山路,爬得大家微微出汗。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太白这首著名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描绘了大匡山至戴天山这条古道的无限美景,形象地把一个景色秀丽的戴天山鲜活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而戴天山正是吴家后山的最高峰。我们寻游着这条当年诗人走过的古道,领略着古道雄险奇峻和美丽风景,也感受着诗仙李白求学习剑,结道访友那种坚忍不拔铁杵磨成针的毅力。
;P一入吴家后山,单见岭坡间,一朵朵辛夷花在四月的清风中姿致摇曳,似舞如语,似片片彩云飘浮在山野,惊艳之美撩人心魄。走近一棵辛夷树细细审看,千万朵辛夷花儿像约齐了似的亭亭玉立在枝丫之上,晶莹的水珠伏吻在鲜嫩的花蕊上,仿佛每一朵花都充溢着生命的张力,在尽情伸展婀娜的姿态。看她恬静的笑靥,嗅她沁脾的芳香,只觉满树的花儿只为赏花人盛开。一时间,心与花儿融为一体,恍惚骨子深处都沉淀了花之影。呼花香,观花势,在花海中舒展着劳累的身心,大伙“喀嚓喀嚓”在惊喜中不停按动快门,贪婪地分享着这满山遍野的春意。世传佛祖拈花迦叶笑,人生又何尝不是如花儿一样,就像这满山的辛夷一样,把花样的成长凝聚成时光长河中一瓣恒久的心香,细心呵护,在盛开的刹那,让世界为之动容。在花林间游走,眼帘映入的是花的娇艳,鼻息透入的是花的清香,就连脚下踩踏的也是朵朵落红——错过我们的季节,部分花儿已坠落一地,要是早来一周就更好了。一阵山风穿林而过,在枝头站倦了的花儿们纷纷坠落。花雨过后,林下又铺上了一层火红的地毯。脑海闪过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面对凋零的落叶而能闻到满树的花香,也许需要一颗不朽的春心。尽情地燃烧吧,尽情地释放吧,在这样的季节,我们不需要掩饰,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么我们就轰轰烈烈地敞开胸怀,吸收一切可以滋润自己的养分,尽情展现夺目的芳华。
到达花庙子十一点了,村民们三三两两在屋檐下摆摊,卖着当地的野菜、木耳、天麻,绿色环保,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往年来时,曾在这里露过营扎过帐篷,那篝火晚会驴友狂欢的情景仿佛仍在耳畔飘扬,那睡至夜半辛夷花带着瓣瓣馨香扑簌簌落在帐篷上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P开饭了,吴家主人端上飘香透明的腊肉、腊排骨、炒野菜、凉拌辛夷花。大家举杯共饮,庆祝我们与这场春天的约会;大家举杯共饮,畅谈一路劳顿后这不虚此行的收获;大家举杯共饮,迸发激情满怀的欢笑,不亦乐乎。
午饭后,大家带着微微醉意下山。我心已是枝上花,我心已是缓缓归。看着看着,花就开了,看着看着,花又落了。一切都那么从容。山是什么?树之本。树是什么?花之本。而花又是什么?花与山,花与人,一切都和谐起来。有一首小诗说:“你快乐,花儿静静地开;你忧伤,花儿静静地开。”人生多色彩,何不惬意开怀?在困境中,更需要从容与淡定,用一颗乐观的心去期待春光。心怀美念,则处处花开。
频频回首,此时的吴家后山,人与山,山与景已然融为一体,明快而和谐,灵动而细腻,清淡中如一幅丹青画卷。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想起了前年做的那首打油诗:
春暖花开/
让我们在路上尽情地放飞/
伴着朝霞、和风、芬芳的山野/
以及路边那妖艳而快速走向枯萎的辛荑花 /
让行走的快感/
一次次撞击我浮躁的心灵/
在一次次苦痛中/
慢慢回味着生命的滋味/
在一次次苦痛中/
依然背起我们的行囊/
出发-----------上路/
从今天起/
让我们做一个幸福快乐的驴 //
|
喝一口酒 前年看花游感,拿出来晒晒,见笑见笑
发表于 2012-4-11 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