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战旗镇八洞桥——一座还保存有建桥图样的古桥 八洞桥位于S302省道八洞桥下游近百米处,地属战旗镇三清村4组,距离战旗场镇(中和场)1.5千米,是旧时黎雅和战旗之间的必经之路。31°46'3.30"北,104°57'27.14"东。 八洞桥,东西向,是双石三墩四孔平板石梁龙桥,全长19.36米,宽2.16米,厚0.41米,高2.7米,是芙蓉溪上第一座长度达20米左右的古桥。 八洞桥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1.桥上存题记。西侧墩下水方侧面有0.46*0.68米的题记一则:“大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岁次甲戌季夏月下浣日……圣囗。梓潼囗囗徐案龙。”据此题记,此桥存世已经261年。古桥常存,而地方志记载有限、桥头碑记一般不存,桥上有题记者较少,口碑偏差较大,这些都是影响考察古桥历史的不利因素。 2.桥墩由船形墩叠加而成 八洞桥的桥面很有特点。各有四层墩石,每层均似船形,各船上小而下大,浆砌叠加成墩。顶层似龙舟,龙尾高翘,腰身凿托木孔,一个龙首保存尚好,微抬切齿顶珠,力争上游。下面三层均为船形:上船小,中船大,上船置于中船上,中船余船舷在外;中船小而下船大,中船浆砌在下船上,下船余船舷在外;下船置身河床板岩之上。倘若水涨,无论涨多高,都似船浮江上,桥搭船上之态。如此造桥工艺,在本地甚为罕见。 另外各层墩石下水尖处三方各凿腕粗石洞相连,可能为运送石材而设。 3.河底潜藏建桥图样 八洞桥下游20多米处,有三幅建桥“图样”潜藏在水下的河床板岩上。三幅“图样”均是船形,并列等距开凿于河底,小船“图样”长2.5米,宽处0.7米,中船“图样”长2.65米,宽处0.84米,大船长2.87米,宽1.36米。 从三个图样的数据分析,此地并不是八洞桥的造桥弃址,而是三层船形墩石的图样,属于建桥草稿、蓝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之建桥者,也要依照一定的建桥法式行事。建桥之时,选址挑材,以势造桥,有法之中无定法,故因地制宜绘出图样,以图样行事,大事易成。把建桥图样凿于河床之上,历经两个半世纪仍流传至今,甚至于将来,桥圯而图存,后人仍可按图起事——建桥者对后人穿越时空的馈赠,不可谓不厚。 这座石桥为什么叫八洞桥呢?带着这个疑问离开了这座奇桥。回家后,同行上潼人赋诗说此桥: 水底蓝图在,石桥三百年。 昔人飞鸟去,大智老龙眠。 远道从新辙,清流下左绵。 怃然疑八洞,名亦似玄玄。 ——八洞桥水底巨石之上凿有桥础图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