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来历 马 睿 江油作为哪吒祖庭,弄清楚哪吒的来历很有必要。 一、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哪吒最早起源于印度佛教,也称作“那吒”,是梵语“哪吒俱伐罗”(Nalakuvara)的简称。 目前,我们所能查到的最早关于哪吒记载的汉文佛教典籍是北凉(401-439)时期三藏法师昙无谶(天竺高僧)翻译的《佛所行赞》。 该书记载:“……卜择选良时,迁子还本宫,二饭白净牙,七宝庄严舆,杂色珠绞络,明焰极光泽,夫人报太子,周匝礼天神,然后升宝舆,婇女众相随,王与诸臣民,一切俱导从,犹如天帝释,诸天众围绕,如摩酰首罗,忽生六面子,设种种众具,供给及请福,今王生太子,设众具亦然,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王今生太子,迦毗罗卫国,一切诸人民,欢喜亦如是……”(《佛所行赞》卷一) 哪吒出生的这个“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位于今尼泊尔提罗拉科特城道利赫瓦镇(一说位于中国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高堂村城塘关),也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 唐朝建立后,佛教更加昌盛。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更加密集,其中关于哪吒的记载也逐渐增加。 在不空法师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记载: “尔时那叱太子,手奉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阁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吃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护持佛法,欲摄缚恶人或起不善之心……’” 在不空法师翻译的另一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则记载: “其塔奉释迦牟尼佛,叫汝若领天兵守界拥护国土。毗沙门即拥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离其侧。汝眼毒恶恐损众生。……” 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哪吒是北方毗沙门天王(Vaisravana,又称北方多闻天王)的第三子,北方毗沙门天王是佛祖身边的四位护法天王之一,哪吒的身份也是一位护法神祗,其外貌是三面六臂的鬼王。北方毗沙门天王是主管战争胜败的战神,大盛于唐朝。唐代国力强盛,历代帝王先后与突厥、吐蕃、契丹、奚、南诏、吐谷浑等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开疆扩土。故而朝野上下对北方毗沙门天王信仰和崇拜不断加深,而人民对哪吒的崇拜也因其父亲影响的扩大而不断普及,逐渐为民众和信徒所熟悉。 到了中晚唐时期,由于藩镇割据和游牧民族入侵不断,人民内心十分渴求战争早日胜利与和平安定的生活。“哪吒显圣”的故事首先从寺院开始流传起来。 据历史记载:(唐代高僧宣律)于西明寺(位于唐代长安城延康坊)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律)遂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宣律求之,即今崇圣寺佛牙是也。(晚唐,郑綮,《开天传信记》) 现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的敦煌藏经洞《大圣毗沙门天王像》是五代时期后晋出帝开运四年(974)七月十五日归义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傅谯郡曹元忠雇请匠人雕刻的印刷品,编P.4514号,每纸上像,长39.4厘米,宽25.5厘米。在天王像右上方,有一鬼神,右手高举一婴儿,这位婴儿就是哪吒。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哪吒形象,距今已1040年。 佛教倡导普度众生,劝人为善,而哪吒嫉恶如仇、除恶扬善的性格正好满足了人民希望和平、正义的心理需求。这些事迹为哪吒信仰的进一步传播、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宋元时期 随着宋代普济《五元灯会》的普及,哪吒“剔肉还父”的故事开始出现。 书中记载: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这一故事使哪吒传说的内涵更加丰富,情节更加生动。 由于唐代中期,佛教禅宗“顿悟”学说的兴起,佛教大兴。到了宋代时,道教和儒家都开始学习借鉴佛家的这一学说,史称“释道互参”和“理学”。因此,哪吒这位佛教神祗开始被道教所吸收和消化,从一位佛祖身边的护法神转变成为具有降妖伏魔、驱邪避凶等法力的道教神祗“神仙道童灵珠子”。 在宋末元初,哪吒故事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元人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写到: 小圣乃那吒神是也。为因小圣降十大魔君、八角师陀鬼、铁头蓝天鬼、独角逆鳞龙、天边大刀鬼,更有四魔女:天魔女、地魔女、运魔女、色魔女。为降众多妖魔,加小圣八百八十一万天兵降妖大元帅。手下有副元帅野马贯支茄,首将是药师大圣。统领天兵,镇玉结连环寨。非小圣之能也。(第一折)
显出我六臂三头,密匝匝列着戈矛,齐臻臻统领貔貅。这厮命休,尽头,大小天兵齐下手。唬的他荒荒乱乱,心惊胆战,悲悲切切,鬼哭神愁。(第三折)
俺这壁那吒出马,三头飐飐,六臂辉辉。三头飐飐显神通,六臂辉辉降妖怪。量那业畜,到的那里,你再说一遍者。(第四折)
那吒神怒从心上起,可早变化了神威,显着那三头六臂,六般兵器,一来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飞。我见那吒神有气力,显出那变化容仪。(第四折)
从书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该剧除了继承了《毗沙门仪轨》中三头六臂的形象外,又增添了六般武器,虽然还没有写出具体名目,但也显现出向神魔小说中过渡的痕迹。 而且,这部杂剧还粗略描绘了哪吒降妖的具体情节,所收伏的是“十大魔君”,为后世神魔小说中哪吒冲锋陷阵、厮杀斗法的英雄行为奠定了重要的文学基础。 三、明代 明代以后,涉及哪吒题材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哪吒信仰传播更广、威力和本领更大,远远超越了前人。 在明代杂剧《猛烈哪吒三变化》中,佛祖派哪吒去降服焰魔山的五个鬼王和夜叉山的四个魔女,哪吒先后变化出两头四臂和三头六臂击败了妖魔。剧中的哪吒是个嫉恶如仇、威猛无比、武功盖世的战神形象,焰魔山的五个鬼王和夜叉山的四个魔女虽然魔力很高,但都不是哪吒的对手,被哪吒一一破了法术,皈依佛门。 最后,作者借阿难菩萨之口赞扬哪吒说:“见其威猛,无不畏惧。若论那吒的神威浩浩,志气冲冲,怒时节海费江翻,恼时节天昏地暗”,迦叶菩萨则赞扬说:“有千变万化之机,六臂三头之势,神威猛烈,圣武难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对哪吒本领的描写,明代杂剧《猛烈哪吒三变化》就远远超越了元代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 成书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中的哪吒则新出现了“莲花化生”的故事情节。 书中是这样写的:
哪咤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金咤,次木咤,帅三胎哪咤。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授以法轮密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砖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干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于击赤猴(孙悟空)、降孽龙。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也。 吴承恩的《西游记》、余象斗的《南游记》都对哪吒形象进一步描绘。随着时代的发展,哪吒的外貌、武器、神力、性格等方面逐渐成熟,最后定型于《封神演义》。 我们今天对哪吒的了解也源自于《封神演义》。
|
94shuo4 对的,江油的!
发表于 2015-8-7 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