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睥睨天下豪杰,连孔子、秦始皇都没放在眼里。遍览《李白全集》,能入他眼的人物总共也没几个。但有一个人却是他毕生的好友、知己和良师,此人便是元丹丘。
元丹丘,名林宗,在众堂兄弟辈中排行第六,比李白年龄大些,故而李白又称他为“元六兄林宗”(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元君”(李白《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并序》)、“元夫子”(李白《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丹丘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丹丘生”(李白《将进酒》)、“霞子元丹”和“元侯”(李白《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
元丹丘早年“尝居紫云山”(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四五《隐逸志》),李白也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
紫云山,又名紫山。在今江油市西屏镇紫宝村,盘江南岸,为江油市、安州区、北川羌族自治县三县(市、区)之界山。地理坐标北纬31°42′,东经104°42′,海拔1099.6米,山岭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11公里,宽约3公里,面积约30平方公里,海拔一般在860-1060米之间,高差400-600米。
西部至西南部均以分水岭与北川、安州交界,东南面山势渐缓延伸成丘陵。主峰紫山,坐落在江油市西屏镇与北川羌族自治县通泉镇交界处(2015年版《江油市志》第79页)。紫山距离李白老家陇西院(今江油市青莲镇月圆村一组)很近。
青莲镇虽不大,但却是盘江(又称通口河、湔江、青片河)与涪江(又称火溪河、夺补河)的交汇点。在古代,长途商贸运输主要靠水运。
商人们沿盘江上溯可通石泉(今北川)、茂州(茂县)等地,沿涪江上溯可通龙州(今平武)、松州(今松潘)等地,而沿涪江下行则可达绵州(今绵阳)、梓州(今三台)、渝州(今重庆)、江夏(今武汉)、江宁(今南京)、扬州(今扬州)等地,因此青莲场是川北地区一处重要的水陆码头和贸易枢纽。
由于经济繁荣,逢年过节,周边乡镇的老百姓都喜欢到青莲场上来赶集。加之李客家族又是青莲场上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自然是附近寺庙宫观的重点化缘对象,因此在紫云山修道的元丹丘很早就与李白相识。李白后来回忆自己与元丹丘是“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李白才三十岁,就已称他为“故交”了(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关于紫云山的自然风光,古人有很多记载:
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环秀,古木樛翠,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六《山川志》)。
“县境平衍,除紫柏山无大山。……又西脉自乾元山至县黎家山,黎家山之脉自乾元山来。经白岩后复分布于盘江北岸,正干经凉风垭而转九洞桥盘江之平澜浅濑中,巨石累累,状如委粟。忽由南岸突出,累级渐升,以达于数百丈之高峰。孤耸特峭,上插云霄。为县诸山冠。是曰紫云山,亦名紫山。在县西四十里,峰峦环秀,古木樛翠,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下有红岩峭壁,赤如胭脂,夜落如雨,呼为‘红岩夜雨’”(民国版《彰明县志》卷一《舆地志·山脉》)。
“紫山,紫山高耸,常有紫云笼罩,昔称‘紫山耸秀’。邑令陈谋诗:‘紫气连云别贮颜,嫣然秀色出群山。霞光鲜映金鱼袋,窦翠祥浮函谷关。魏圃牡丹花艳艳,田家荆树彩斑斑。横林雪岭前腾爽,离壁交縈涪水湾。’其二‘晴空四望白云连,紫岭中横映碧潭。晓曙开时光竞丽,暮烟凝处色增研。自竞佳致群峰秀,不羡田家几树鲜。望气应知符北极,地灵人杰自绵绵。’邑令何庆恩诗:‘漫随关尹频瞻眺,佳气凝成太古峰。明净最宜红日映,峥嵘合受紫泥封。苍藤倒蔓千寻石,青霭遥连百尺松。我欲携邛凌绝顶,手扪星斗挂襟胸。’”(民国版《彰明县志》卷一《舆地志》)。
“紫山之顶黄色土中含有极细微之石英灰,又混有含褐色矿之黄色黏土。……紫云山田家沟之白鳝泥其化学成分为含水硅酸铅,故加水则性黏”(民国版《彰明县志》卷一《舆地志·地质》)。
“香水,香水在县治之西。朝日出紫山,气象万千”(民国版《彰明县志》卷一《舆地志·胜迹》)。“莲峰洞,在县西紫云山之别麓莲花峰下,幽深不可测”(民国版《彰明县志》卷一《舆地志》)。“天台,在紫云山尾。(魏)了翁云:‘在山南’,今考山下之西,安县界有天台寺,或即其地”(民国版《彰明县志》卷一《舆地志》)。除秀丽的自然风光外,紫云山中还有厚重的人文与历史。
“无妄,即无念和尚,安县人,俗姓段,年三十余,自念大本五蕴非有,弃家走岷峨,勤修数十年,嗣入紫山,坐化于铁炉岭。”(清乾隆版《彰明志略》卷八《人物志》之“仙释”条)。
“空庵,邑兴福寺僧,得悟禅宗,每买药以济病者,以谷粟饲鸟数十百,皆下食,环集肩背不避。善吟咏,有碑,录年百余岁,传闻坐化”(清乾隆版《彰明志略》卷八《人物志》之“仙释”条)。兴福寺也在紫云山附近,明清时期乃彰明县第一大寺。
“铁炉岭,在紫云山,明末无妄和尚坐化处,今无考,见《梓潼县志》。据《府志》仍采自《彰明志略》”(民国版《彰明县志》卷一《舆地志》)。
“神仙洞,在县西紫山,曲折九拱,乱石磊落。高十余丈,其间有大石三重,上重有洞如龟门,或闻乐音自洞中出。每见白发翁往来其上”(民国版《彰明县志》卷一《舆地志》)。
“瓷香炉,绵州昌明县中,周围廿里许有瓷香炉。广二寸,半破或全破。堆积林中,莫知其数。今考紫山别麓有瓦子梁,或即其地。事载西蜀杜光庭《录异记》”(民国版《彰明县志》卷一《舆地志》)。
而在紫云山众多的人文遗迹中,最负盛名的就要数崇仙观了。
崇仙观的历史非常悠久,最初名为“黄籙宝宫”。“则世传为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神人由他山徙寘于此者也。宫之三十六柱,皆檀木,铁绳隐迹,迄今不毁”(魏了翁《鹤山集》卷三八《紫云山崇仙观记》)。
崇仙观的建筑规模很大,道观“前为元始殿,为黄籙宝宫,九真殿在后。玉皇殿在九真后,东岳、天师、锺楼在前,左三元、桂籍、真官、真武在前。右南辰、五师,后左经楼、瑞真堂,后右三仙、六神居前。两庑以至斋宫、宿庐、庖福、库围以固以具,古柏鼎立于庭者,巉岩老硬,盖不知年”(魏了翁《鹤山集》卷三八《紫云山崇仙观记》)。
到了北宋时,崇仙观的名气就更大了。“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绵州守臣刘宗奏言:彰明县紫云山崇仙观,柱木有文为道士形及北斗星象。伻来以图上,宣示宰臣于禁中。重和元年(1118年),始建道学。是岁诏祟仙观其以延祥为额。……所谓柱木有文,则住山张承杲修是宫而得之,即国史所书者也。诏承杲倍赐束帛及御‘茗紫衣师’号。由是远近翕翕,归向舘宇”(魏了翁《鹤山集》卷三八《紫云山崇仙观记》)。
元丹丘在紫云山修行的道观是否就是“黄籙宝宫”,尚待考证。不过,紫云山北的村子恰好就叫“元坪村”,莫非元丹丘祖上之所居耶? (作者系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