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六峡,你比长江三峡多三峡。 这是去年12月初,我在腰悬岩航拍六峡后发朋友圈的配图文案。冬季的山区多雾,笼罩着腰悬岩背后的的藏王寨群山和一江之隔的观雾山,江面上空横亘着一条雾带,太阳透过雾带泛着微红的光芒,雾带之下,涪江蜿蜒而去,若隐若现。
原以为这段文案是我的首创,但是上月初,陪同蒋志教授沿李白诗踪再游涪江六峡,听他聊起六峡名谓的由来,发现竟然与他们的初衷不谋而合。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并没有涪江六峡这个称谓,千里涪江在煽铁沟至北城乡一段,只有一个二郎峡。1996年,蒋志教授还曾经在绵阳SW宣传部主办的《绵阳宣传》为他开辟的“绵阳揽胜”专栏上,发表过一篇名为《深山璞玉二郎峡》的文章。 1997年10月,江油SZF做旅游整体规划,邀请中科院成都分院山地研究所李钟武教授、绵阳师专蒋志教授等一行共5人,从现在的武引大坝西岸出发,沿涪江河谷向北,一路开车兼步行,考察沿岸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并预判大坝蓄水后的景观。鉴于当时长江三峡及小三峡旅游如火如荼,他们也准备在二郎峡的基础上,打造一个涪江三峡出来。不过,几位专家深入考察后,发现这一段峡谷与长江三峡及小三峡相比毫不逊色,而且数量更多、更有特色!于是脑洞大开,何不打造一个涪江六峡?“比长江三峡还多三峡”!说干就干,几位专家于是根据当地古老地名、山川地貌和民间传说,给六峡核心段从南到北依次取名为:藏王峡、二郎峡、唢呐峡、观音峡、平驿峡、石门峡。此次勘探考察结果经省ZX副主席、西南财大校长辛文教授审定。其中藏王峡因东岸为传说中明建文帝避祸的藏王寨山;二郎峡源于民间传说“水淹许州”;唢呐峡因江岸山崖上有一对形如唢呐的钟乳石,当地人称唢呐崖;观音峡因东岸为观音崖,酷似一尊打坐的观音菩萨;平驿峡和石门峡则是因为附近分别有古地名平驿铺和石门关。 其后,又出现了更多的六峡名称版本,比如唢呐峡又称为喇叭峡、观音峡又称为牛鼻子峡、二郎峡又称为挖金峡等等,名称虽然有异,但地理位置不变。 2008年,武引局拟整体打造涪江六峡的旅游资源,邀请了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进行详细规划设计,专家组长为东北大学的赵琛教授。大概是觉得涪江六峡的原有名称不够高大上,专家组又根据规划设计后的景观资源特色并结合李白诗句,分别命名为:画屏峡、六龙峡、燕云峡、青天峡、飞瀑峡和芳春峡。 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曾北游古龙州江油城(今平武县江油关镇),留下了五言律诗《赠江油尉》。涪江六峡是李白北上的必经之路,以李白诗意命名涪江六峡固然上佳。不过个人愚见,此次命名也有几处硬伤:其一,以李白诗意命名的六峡(以下称新六峡)与原六峡严重不对应。可能是为了兼顾游客线路,新六峡几乎平均分布在从武引大坝到煽铁沟的涪江段,而原六峡集中在腰悬岩到石门关一段;其二,新六峡中的前两峡,画屏峡位于窦团山与观雾山之间,引自李白诗“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六龙峡位于兴隆沟地段,引自李白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转之回川”。但是这两段江面开阔、波平浪静,活脱脱就是一片大湖,任谁来看也不会认为是峡谷,也远远达不到“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这一峡谷的起码标准;其三,新六峡名称好在“高大上”,但是也坏在了“高大上”,不接地气,不容易和实际的地理景观发生联系。原六峡的名称一看就知道在什么位置,但新六峡命名都十多年了,很少有人搞得清楚每个峡的具体位置。当地人更是一头雾水,频频摇头。 不过,所谓的名字都不过是符号,不妨先不去纠结涪江六峡的具体名称,都统称为广义的涪江六峡。 广义的涪江六峡北起于平武县响岩煽铁沟南泽坝,东南至武都镇白石沟武引大坝,我采用沿涪江中线测量的结果为25公里,与涪江西岸公路扣除双凤村附近绕路后的里程基本相当。涪江六峡两岸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峰牛心山海拔2231米,是我国“第十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如果要探寻李白诗踪,还应该把范围再向南延伸200米,因为就在武引大坝下方不远处的涪江西岸就是太白洞,这是传说中当年李白读书的地方,而江对面便是灯笼洞了。至今当地还流传着“灯笼洞对太白洞,灯照太白把书诵”的谚语。如今,灯笼洞洞口倒挂的两个钟乳石灯笼犹存,太白洞洞口已大半淹没,据说可以游泳进入,里面别有洞天,有好几公里长。
涪江西岸的太白洞,右前方为武引大坝。
涪江东岸的灯笼洞
武引大坝的两侧分别为窦圌山和观雾山,但是站在窦圌山上并不能看到涪江六峡库区,要想看到水面,需要无人机再上升几百米。
观雾山海拔2100米,当地人称:“窦圌山不算高,只齐观雾山半山腰。”观雾山挺拔峻秀,是观赏日出云海,俯视涪江六峡天然画卷的绝佳位置。 观雾山顶残存的普贤殿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建的大砖拱壳建筑。据清《江油县志》载,普贤菩萨自西土东来,曾驻锡于此,故有“先有观雾、后有峨眉”之语。
观雾山云海
观雾山顶看涪江六峡库区
观雾山白云岩观涪江六峡库区,右边绝壁上为普贤洞。
观雾山顶看涪江六峡库区,右下方为普贤殿(普贤顶)。
站在观雾山新普贤殿前欣赏涪江六峡大坝夜景。
雪中的观雾山和涪江六峡。
观雾山半山腰的涪江西岸有一座佛教名刹极乐寺。 极乐寺始建于明代中期,如今是海灯法师祖庭。海灯法师圆寂后,极乐寺南侧又增建了海灯法师的灵骨塔和纪念堂。
极乐寺远景。
极乐寺伽蓝殿。
海灯法师灵堂。
海灯法师灵骨塔和纪念堂。
极乐寺全景
极乐寺正对窦圌山。从这个角度看过去,窦圌山彷佛是一座大肚圆口的香炉。
涪江六峡库区岸边。
涪江东岸,逐水而居的桃源人家。
涪江六峡库区,波光粼粼。
涪江西岸,原北城乡的农家。
涪江六峡东岸,原来的云顶村、白云村都合并为了六峡村。经腰悬岩可徒步上山抵达倒堂并翻越藏王寨山。
腰悬岩地势险峻,是又一处欣赏涪江六峡的绝佳位置。倘若无人机飞高一些,邻近的几道峡湾也可以一览无余。
即使没有无人机,沿着涪江西岸的公路,移步换景,也有不少很不错的观景点。
特别是在二郎峡,还新修了观景平台,轻轻松松就可以拍大片。
据说涪江六峡的旅游开发已几经波折,至今仍待字闺中。其实,传统的旅游规划大多瞄准的是游客钱包,热衷于索道、缆车、观光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对于涪江六峡这类涵盖李白文化、佛教文化和自然山水的多元化旅游资源,倘若在适当完善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引进高品质民宿和户外活动中心,打造成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游学、户外、越野、露营和休闲康养基地。岂不甚好? (作者、图文:青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