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故里——四川省江油市的西北部有一个重华古镇,这里,依山傍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景十分秀美。几条狭长的老街上的民居,青砖青瓦,前铺后院,典型的明清时期特征和风貌;文兴号、仁和店、德安堂、书宝社、兴发斋等老字号,还有镶嵌在老街上的万寿宫、禹王宫、南华宫、忠义宫等八大会馆,以及横跨于重华河上历经两百多个春秋的风雨廊桥,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名震川北的黄公祠,每一座建筑,都依稀可见这里昔日的繁华景象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交通便利,宝成铁路、绵广高速公路近在咫尺;中雁公路、武马路纵横其间。 重华古镇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专家考证,在公元前285年,也就是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初建广汉郡梓潼县时,它的名字叫“石井里”。到了公元662年,在阴平县令刘凤仪的倡导下,当地百姓在广利河筑坝拦水,开凿了一条水渠引水灌田,并取名为重华堰,这也是江油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道人工渠。从此,良田沃土很快就使这里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上可达陕甘、下可通成都,也加快重华成为山货和药材集散之地,川西北主要旱码头的步伐。 “福地重华旧得名,林峦深处碧云轻。”重华的名字就一直在蓝天白云之下,微风烟雨中,延续了1300多年。也许,谁都不曾料到,重华古镇会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有着莫大的关系。 据文献记载:“硝出陇道。”果然如此。在今天的重华福胜、平桥两村遗留的100多米长,用石板砌成的“陇道”,它就象一把钥匙,为我们轻轻打开了火药发明的神秘大门…… 在重华北面,群山起伏,绵延数十里,其中有一座山势险峻的山名叫老君山。山上有一个深不可测的老君洞、一座始建于唐代的老君庙。相传,太上老君就在这老君洞中修仙炼丹。后来,渐渐就成为道家向往的圣地。青年才俊李白曾到此寻道家隐者雍尊师,欣然写下了“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拔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的诗句。 老君山的植被茂盛,环境清幽,颇有几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雅趣。据说,明建文帝曾携带了大量嫔妃和金银财宝,在老君山里藏匿数年,因此,老君山又被人们称为藏王寨。至今山上还有保皇庙、御马池等遗迹。 新世纪之初,重华镇为发展旅游,从北京请来了专家学者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考察。也许是机缘巧合,竟在老君山朝阳洞,烟子洞发现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火药生产基地。硝是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这一发现也如硝的本身一样,震惊了考古界和新闻媒体。国家文物局以及文物、军事等方面的泰斗和专家一致要求做好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推出了“寻找火药的故乡”。顿时,重华如一颗璀璨闪烁的明珠,引起了世界的瞩目。2006年5月,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不是的硝洞遗址,直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当年炼硝的号子声,仿佛还在那群山峻岭中回响……2006年秋天,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们冒着生命危险,对分布在海拔2000米左右悬崖峭壁、地势险要,荆棘丛生,方圆50公里无人烟的古硝洞遗址进行为期3天的文物考察后,一致认为该遗址是重大的工业文明遗址,硝洞数量之多,制硝水池、灶台、输水设施等工艺流程保存完好,世界罕见,令人震撼,对于研究火药发明以及许多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专家们还认为,重华的古硝洞遗址完全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尔后,绵阳市委、市政府将老君山列为科技旅游基地。随后,以火药文化、生态观光为主题的旅游开发相继展开。 相关资料表明,在明、清时期,重华所生产的火药主要由朝庭采办,并驻扎了官兵,严格把守。常言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其制硝的工艺也慢慢地流落到民间。人们将硝、硫磺和木炭按一定比例配合,很简单地就制成了威力无穷的火药,不仅用于狩猎、爆破,制作火炮,还巧妙地制作出了以声、色、动感烘托氛围的烟火架。 烟火架的主体呈桶状,其规格不一,一般直径在60-85厘米,高50—75厘米不等,里面可分6—9层,甚至达13层,因用料多,工艺繁复,成本大,均为用户订做。寿诞、嫁娶、开业、节庆、道场,里面的文字和绑扎的故事情节人物各不相同。主要以“五女拜寿”、“八仙过海”、“二十四孝”、“秋江”、“太白醉酒”等传统故事题材。夜晚燃放时,在火炮的伴随下,先是一层底板脱落,附下一个宫灯,宫灯底部的烟花马上呈飞碟般旋转喷发,灯内的焰火也燃烧起来,戏剧人物随灯一起旋转舞蹈,五彩斑爛,交相辉映,蔚为壮观;“神箭”、“飞老鼠”上天入地,动感强烈,惊险刺激。如今,烟火架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其高超的制作技艺在成都世界非遗馆演示时,曾受到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官员的啧啧称赞。 重华古镇与佛教也颇有渊源,三教寺虽只有遗址,距今已达1100多年;在场镇西郊的重华寺,“诸山星棋,河水迂回,苍松翠柏,修竹清池,雄蔚幽秀”,其历史也有五百多年;而古镇上那毫不起眼、十分简陋的本愿精舍,却是文武双修、当代著名高僧海灯法师的旧居。“菩提本无树,明镜也无台。”佇立于此,不禁对这位武术大家的传奇色彩的人生产生追忆和感悟。 重华古镇亦是革命的热土,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此建立了重华县苏维埃政府,至今还留下了红军的石刻宣传标语。 “老君山,像把伞,只能吃,不能攒”。这是流传在重华的一首十分古老的民谣,民谣诠释了顺其自然、生态的法则。相传,老君山上的太上老君法力无边,当地百姓去烧香、敬拜,都是有求必应,十分灵验。有了太上老君的保佑,重华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家庭幸福美满。当地人们为了感恩,就在每年农历二月举办老君会。 老君会从二月十四起会,到二月十六结束。历时三天,庙会期间,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其中有烧香拜佛的,有买卖耕牛农具,家畜家禽,农作物种子及各类树苗的,有买卖日用百货的,也有玩耍看热闹的,还有收干儿、拜干爹,甚至相亲的,古镇内外皆挤满了人群,重华寺庙内香烟缭绕,烛火通明,钟声、鼓乐声、鞭炮声、念经拜佛声、许愿声,不绝于耳。庙外商贩云集,摊点鳞次栉比,并有唱川戏、木偶戏、被单戏、耍把戏、杂技、卖艺、卖打药、测字、卜卦、看相、算八字、乞讨的……被誉为一幅灵动的“清明上河图”。特别是老君出行场面相当大,以八台大轿自老君观里抬出“老君”神像,旨在驱瘟祈福。后面是用竹蔑、麦草、各色彩纸扎成的“八仙”,并有人扮成一折一折川剧角色,踩在高跷上一步一步行走,诸如二郎神捉孽龙、包公私访等。其后是高抬戏、采莲船、龙灯、狮子等,笙歌悦耳,鼓乐喧天,男女老少,竞相观赏。 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君会一度中断。为挖掘古老的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人们又开展举办老君会,而且,盛况空前,其魅力还吸引了成都、绵阳和四乡八里的游客前来观看。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不断挖掘火药文化、海灯武术文化,着力以文化兴镇,旅游强镇,古老的重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处处一派欣欣向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