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泸江十七孔桥,又称双龙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这座桥横跨泸江之上,因其拥有十七个桥孔而得名。泸江十七孔桥不仅是昆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 泸江十七孔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历经清代多次修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样式。桥梁采用了传统的拱桥设计,桥身用石料建造,坚固耐用。桥的每一孔都是精心设计的拱形结构,既美观又实用。桥身两侧雕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创造力。 细雨中的双龙桥,宛如一幅洇开的水墨长卷。十七孔石拱衔着烟波,将六百米桥身化作游龙,鳞甲般的青石板被雨水浸润得发亮,倒映着两岸苍翠,竟将整座森林揉碎成流动的碧玉。 踏着道光年间铺就的条石,足底传来沁凉触感。那些被马帮铁蹄、知青胶鞋、哈尼银饰打磨了二百年的凹痕,此刻盛着盈盈水光,恍若时光的容器。第三孔桥栏处,风雨剥蚀的"丙申年造"字样旁,还叠着上世纪某位赶马人用弯刀刻下的情诗,墨绿的青苔正在字缝里缓慢生长。 桥墩处盘踞的黄葛树忽然簌簌摇动,满枝水珠坠入江面——这棵与石桥共生的古木,根系早已探入桥基的钙化层。八十年前洪峰过境时,它曾被激流扯断三根主枝,却在断口处催生出更虬结的瘤节,如同老石匠布满茧痂的手掌,依然牢牢托着七吨重的镇桥石兽。 背篓的哈尼阿婆从第十一孔走来,绣满鱼纹的绑腿扫过石栏,惊醒了沉睡在苔痕里的驮铃记忆。她的银项圈碰着竹篾,叮当声与七百米外新建高铁站的汽笛重叠,却在触及水面刹那,化作当年马帮头目系在黄葛树上的红绸飘落的模样。 雨丝突然斜斜掠过第七孔,石拱内侧几道深约寸许的凹槽蓦然清晰——那是明清戍边将士铠甲与桥石百年摩挲的印记。此刻它们盛着流转的水光,倒像给桥洞镶了道银边,让四百年前沐英将军驻军屯田时,铁枪扫过桥面的铿锵声,都有了粼粼的具象。 暮色漫上桥头时,雨帘中忽然游来几点橙红。摆渡人家的孩子提着鱼灯跑来,暖光透过桑皮纸映在古桥上,竟与光绪年间元宵夜,土司府挂在桥栏的二十八盏犀角灯光影重合。那些曾在灯影里交换盐巴与茶叶的商贾,牵着瘦马啃食桥头荒草的知青,举着手机捕捉雨丝光轨的游人,此刻都在青石板的镜面中,显影成时光长卷里永不褪色的墨痕。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