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点滴(六) 伴随着公共食堂的解散,我也开始读书了。那时是满7周岁读小学一年级,现在是满六周岁。 那时,我们的学校像全国多数乡村小学一样是由窦真古寺改建的。它坐落在窦坪坝的中间。窦平坝极像一艘大船,停靠在涪江的西边,窦平小学就像船舶的机舱。窦真古寺建于大清乾隆三十六年即公元1771年,是江油窦圌山的脚庙。 窦真古寺就是一个大四合院,中间一个天井。天井有两棵大桂花树,到了八月桂花飘香。古寺大门对面有一个大戏台,在古寺香火鼎盛时期,逢年过节,初一十五唱大戏,那时以川戏为主。很多老人虽没有文化,由于川戏的熏陶,在高兴的时候还要哼几句川剧表达心中的喜悦。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个。戏台傍边有几棵紫荆花树,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犹如满树的朝霞。我们几个小同学常去攀摘花枝,花美丽好看,但不香。 窦平小学,没有校牌,只有一个老师,一间教室。后来变成两个老师两个教室。教室就是用木头条做的“牛肋巴窗”户,没有玻璃,冬夏春秋江风习习。夏天安逸,冬天冻的学生清鼻涕直流,手冻的像包子馍馍。 我们的老师,姓刘,名应成。40多岁皮肤特别白,家长称他“刘白人”。我们这里办的初小,1至4年级。读高小(五至六年级)要走20里的外村去读。初小毕业,还要到乡上去考高小,考起了才能读。 我们刘老师教的是四级附示班,也就是一堂课要教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要把学生组织的井井有条,又要学到知识,这可考手艺啰! 我们窦平小学,在放牛娃和学生中流传这样的儿歌:“窦平小学,莫得脑壳,只有身身,莫得脚脚”。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