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青神竹海之险,在葛衣老者(后知其姓张,号丹丘子,乃一隐逸的道家高人)护送下,李白与萧泠音返回成都暂避。成都毕竟是蜀中首府,人流复杂,反而便于隐藏。且李白心中仍存有通过干谒苏颋等官员以求进身之阶的念头。 丹丘子与成都一些方外之人有旧,为二人在城西浣花溪畔寻了一处幽静草堂暂住。萧泠音负责与苏家暗中传递消息,得知苏清月虽深居简出,但一切安好,只是对李白思念日深。 李白则偶尔出入成都文人圈,其诗才早已传开,虽年少,却已备受瞩目。这日,一群文友在锦江畔的合江亭为他设宴饯行(因他决定不久后再次离开成都,继续在蜀中游历,以广见闻,并避开愈发明显的暗中窥伺)。席间,众人以“锦江春色”为题赋诗。 轮到李白,他望见江中月影,想起与清月相识于水畔,离别于水畔,如今又将在水畔暂别,胸中柔情与壮志交织,泼墨挥毫,一首七绝跃然纸上:“渝州何处不忘忧?锦水东流绕蜀州。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头?” 诗句巧妙化用乐府与当时民歌意象,将离愁别绪与地域风情结合,含蓄而深情,满座皆为之动容。 然而,名声与才情也引来了不必要的关注。此前在渝州结怨的郑昂家族势力、乃至可能存在的幕后黑手眼线,在成都的活动似乎更为频繁。李白数次感受到不善的目光。 临行前,李白做了一件令文友们颇感诧异之事。他将苏亶所赠、以及近日一些文人馈赠的大部分金银,悉数散与浣花溪畔生活清苦的落魄文人、以及附近生计艰难的农户。有人不解,问他即将远游,何故不留盘缠? 李白大笑,意气风发,朗声吟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其豪迈洒脱,视钱财如浮云的气概,深深震撼了在场众人。他心中笃定:钱财易得,知己难求,才情难湮。若能以些许身外之物解他人一时之困,何乐不为?更何况,他相信自己的诗与剑,足以行遍天下。 萧泠音默默看着他散尽千金,眼中欣赏之色愈浓。她亲眼见证了这个少年从青城山下的迷茫,到如今的坚定、豪迈与智慧,愈发明白苏清月为何对他情有独钟。 离开成都那日,秋意已深。李白与萧泠音于锦江码头作别丹丘子与众友。他摸了摸怀中温润的玉佩,对萧泠音道:“泠音姑娘,多谢你一路护卫。此番我欲往蜀南一行,听闻僰道(今四川宜宾一带)风情迥异,或有所得。清月那里,还望你多费心联络。” 萧泠音点头:“公子放心,一切小心。” 孤帆再次启程,沿锦江南下。李白立于船头,回望渐远的成都城楼,心中对清月的思念如江水般绵长,但更多的是一份经过历练后的沉稳与坚定。前路仍在蜀中,凶险未卜,但探寻真相之心与守护爱情之志,已如这岷江之水,奔流不息。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