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当过哪些官?
李白从青少年时代就胸怀“济苍生、安社稷”,使“海县一清、寰宇大定”的远大抱负和政治志向。为了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他一生屡次投身仕途。那么,他一生中到底担任过哪些官职?这些官职又是干什么的?其结局又如何?在此,我简要介绍如下: 一、当县小吏 据史料记载:“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于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坪,有十载。”(见江油李白纪念馆藏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这段碑文中所说的“少为当县小吏”就是指“李白少年时曾经在剑南道绵州府昌隆县县衙当过一名小吏”的意思。 在唐代,“州”这一级行政机构根据地理位置、户口人数、物产多寡、经济贫富等条件分为府、辅、雄、望、紧、上、中、下,共8个等级;“县”这一级行政机构则分为赤、次赤、畿、次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共10个等级。(见《唐代的州县等级制度》,翁俊雄,《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第9页)不同等级的机构所配设的公务人员职位和数目也是不同的。 绵州属于“州”中的第6级“上州”, 昌隆县(后改昌明县)则属于“县”中的第6级“紧县”。(见《新唐书》卷四十六《地理志》)从全国范围看来,昌隆县的级别并不算太高。因此,只能配设:县令1人(正七品上)、县丞1人(从八品下)、县主簿1人(从九品上)、县尉1人(从九品下);另外还有:县录事1人、司户佐3人、司法佐3人、典狱8人、问事4人、白直8人、市令1人、仓督1人(皆无品)。(见《唐六典》卷三十《三府都护州县官吏》) 县令、县丞、县主簿和县尉都属于“流内官”,俗称“官”;县录事、佐史、里正、典狱、问事、白直、市令、仓督和伍佰则属于“流外官”,统称“胥吏”,李白所担任的正是后一类“胥吏”。 相对于其他“胥吏”,“县录事”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县主簿进行“受事发辰,检勾稽失。”(见《唐六典》卷三十《三府都护州县官吏》),属于文职岗位,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公文写作基础,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是绝对无法胜任的。因此,“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李白很可能担任的就是“县录事”。 在担任县录事期间,李白因先后作诗讥讽县令妻子和县令本人,引起县令不满。李白心中惶恐,便辞职隐居大匡山读书习剑十年。(见《唐诗纪事》引杨天惠《彰明逸事》) 李白第一次从政就这样失败了。 二、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742年),41岁的李白在东鲁(今山东)接到了唐玄宗宣他入京任职的诏书,兴奋之余,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千古名句(见《南陵别儿童入京》)。 此次入京,唐玄宗任命给李白的又是一个什么官职呢?李白曾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自称“前翰林供奉李白”,这个“翰林供奉”又是个什么差事呢? 唐朝建立不久,皇家就专门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精通文学、辞章、经学、医学、占卜、炼丹、僧道、书法、绘画、棋类等人才,让他们居住在宫中(到玄宗时期则常驻“翰林院”),随时等待皇帝召见。属于皇帝御用的差遣侍从之臣,主要陪皇帝消遣娱乐以及文章应和,是一种无品阶的差事(职),史称“翰林待诏”。 在这一大批形形色色的“翰林待诏”之中,特别受到唐玄宗重视的是“词学之士”。为了与翰林院里的其他待诏(如医待诏、棋待诏、画待诏)相区别,唐玄宗在开元十年(722年)又专门把“文词待诏”从其他翰林待诏中擢拔出来,称之为“翰林供奉”,意思是“入居翰林,供奉别旨”。 对此,唐人有详细的记载:“玄宗以四澳大同,万枢委积,诏敕文诰悉由中书,或虑当剧而不周,务速而时滞,宜有偏掌,列于宫中,承导迩言,以通密命。由是,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别旨。”(见韦执谊,《翰林院故事》)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又把 “翰林供奉” 改称为“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见《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 严格讲,李白所担任的“翰林供奉”只是一个无品阶的“职”,还不属于“官”。后来,因为李白不小心得罪了唐玄宗身边的“红人”高力士、杨贵妃等人,同时还受到张垍(玄宗女婿)等翰林院一些同僚的构陷,再加之李白不注意保守宫廷机密(言温室树)等诸多原因,他在宫里实在待不下去了,只好上表辞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李白第二次从政也以失败为告终。 三、江淮兵马都督从事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暂避。在逃难途中,玄宗任命永王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为了壮大声势,李璘派遣下属韦子春带上厚礼,前后三次来到庐山,聘请在此隐居的李白出任自己的幕僚。 满怀报国之心的李白踌躇满志地接受了聘用,并在宣州谒见了永王李璘,遂被辟为“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见《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列传·李白传》,《册府元龟》卷七三○《幕府部·连累》) 要知道“都督府从事”是何官职,需要先弄清楚“都督府”是个什么机构。 “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一种地方军事机构。主要负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同时还兼理民政,其驻地所在的州称为“都督府”。截止到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全国一共设立了40个都督府。这40个都督府又分为了大、中、下三个等级,而永王李璘所在的“扬州都督府”正是5个“大都督府”之一。 在唐朝,朝廷委任某个将领出任某使(如都督、行军大总管、节度使、安抚使、招讨使、讨击使或按察使等)时,通常会由这些将领自己去“开府”,也就是自己去组织一个领导班子,不需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的委任和吏部的铨选,只是在程序上向中央报告一下即可。战事结束后,又自行解散。这就是“使府”的由来,也叫“幕府”。 除了主帅本人和副使之外,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要籍、随军等僚佐都是由主帅自行“辟署”,在唐代史料中,这些僚佐通常就被称为“从事”。 在这些僚佐中,副使和行军司马是指挥性职务,属于高层官员;判官为重要的执行干部,属于中层官员。一般士人到藩镇军中任职,通常先出任巡官,然后再晋升为推官或掌书记。衙推、要籍和随军则属于非正式幕职,职位卑下,通常由无科举功名或无出身背景者担任。 巡官有很多种,如节度巡官、观察巡官、防御巡官、营田巡官、两蕃巡官、馆驿巡官、转运巡官、度支巡官、团练巡官、经略巡官、都统巡官、造水巡官等等,因此巡官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也因人而异,因职而异。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主帅往往还会让巡官带一个“监察御史行里”或“监察御史”的虚衔。 推官也有很多种,比如团练推官、经略推官、盐铁推官、度支推官、东都留守推官、北都留守推官、军器使推官、神策军推官等众多名目,工作内容和职责同样是因职而异,而且也往往会带一个“监察御史”或“殿中侍御史”的虚衔。 掌书记的职责比较单一,专掌“书奏表启”,往往也会带一个“殿中侍御史”或“侍御史”的虚衔。掌书记的任职要求也比较高,多数人是通过了明经科、进士科考试,有的甚至还通过了难度更大的书判拔萃科或博学宏词科考试。唐代许多名人比如白居易、高适、岑参、刘禹锡、柳公权、杜牧、杨炎、李逢吉、裴度等在年轻时都担任过掌书记。但也有少数没有科举功名,但因为学术造诣或人品杰出,声名远播,也会被辟为掌书记,比如马炫、孔戡和柳恭等。 李白虽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是却因“醉草答蕃书”、“高力士脱靴”、“饮中八仙”和“竹溪六逸”等事迹而声名远播,在全国的文人阶层中有很大影响。再加之他曾在唐玄宗身边担任过“翰林供奉”。因此,李白所担任的“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很可能就是“掌书记”一职,而不可能是“巡官”或“推官”等职务。 “县录事”是吏,“翰林供奉”是职,“掌书记”虽说品阶不高,但总算是个“官”,这也是李白一辈子当的唯一个官职。 只可惜,李白这次站错了队。永王李璘的军队被唐肃宗李亨视为“叛逆”,很快就派兵加以剿灭。李璘被废为“庶人”并迁置房陵。李白也因“附逆”之罪,被逮捕在浔阳监狱,后来又被判处“流放夜郎”,直到上元元年(760年)才遇赦返回江陵。 这是李白第三次从政,也是最为失败的一次从政经历。 两年后(762年),一代大诗人李白不幸病逝于安徽当涂。一心要“济苍生,安社稷”的李白,始终未能如愿。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